《瓦尔登湖》这本书,我整整读了三个月,我以为是我过于浮躁而不能静心,但是在豆瓣上,发现了许多人跟我一样,用了很长时间才把它读完。也许,这就是梭罗要教给我们的东西。
初读本书,觉得梭罗自负,狂妄,在深入之后,才知道他所写的一切,是出于其本心。以至于它的一位朋友这样评价他:“我爱亨利,但我不喜欢他。”
写这本书时,美国正处于经济、政治、文化独立的过渡期,可以说是美国最迷茫的时候,梭罗写这本书,无疑有着指路的目的,这点在梭罗一生的轨迹中也可见一斑。梭罗在书中反思了工业时代,他并不反对工业革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效率的提升,但他担心的是生命的质量并不能随着效率的增加而得到改善。不得不说,这个担忧至今依然有效。我所生活的地方,无疑比梭罗所生活的地方更加地有效率,但却并不比梭罗生活的地方更有思想,更有智慧,反而更加地崇尚功利。在《瓦尔登湖》中,梭罗以第欧根尼式的生活极力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简朴的世界,一个不需要一辈子为了农场,庄稼操心而失去“生活”的世界,他以实践向我们证明:“人的灵魂所必须的东西,是不需要用钱来购买的。 但一个有如此智慧的人,却不受时人待见,毫无疑问,梭罗不属于19 世纪,他只属于未来。但令人惋惜的是,即使到了《瓦尔登湖》成了畅销书的今天,我们大多数人也只是单纯地把这本书当作一本读物,并未将书中的观点付诸实践,时代仍在进步,可思想却似乎已经停滞了,人们更善于解决眼前具体的问题,而缺少反思。但这一点,我们也无须强求,当人们需要思考时,总有人会停下来思考的。
提到《瓦尔登湖》,就不得不提到其后的哲学思想——超验主义。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。梭罗在书中写到:“把生活压缩到一个角隅里去,把它缩小到最低的条件中,如果它被证明是卑微的,那末就把那真正的卑微全部认识到,并把它的卑微之处公布于世界;或者,如果它是崇高的,就用切身的经历来体会它,在我下一次远游时,也可以作出一个真实的报道。”他认为,人只有凭借灵性的直觉才能达到最佳的生活状态。但超验主义的形成,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,我们可以去探讨这种哲学,但不需要为此而否定自身的认知。相比于超验主义,我更认同柏拉图的理念论,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,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。但柏拉图也说,只有智者才能获知真理,这样的神秘主义,却不那么具有说服力,抛开真理来说,反倒是萨特的存在主义更令我信服:人的生存是偶然的,是没有任何意义的,但又有着自由和责任。这种萨特口中严肃的乐观主义,能够令我自由地思考一切意义,令我将人生投入到“发现美“的过程中去。
梭罗的瓦尔登湖始终属于他自己,而我,需要属于自己的思想,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。

1 个评论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