部分内容来自网络
柏拉图(前428-前347)认为,艺术只会唤起情感,而不会激发理智。他在《理想国》第三卷中引人注目地讨论了删诗和从理想城邦中驱逐诗人的话题,并认为应作为法律明确地写入建立理想城邦的诸原则中去。在第十卷中柏拉图又系统地提出艺术的模仿论,为他先前的命题进行辩护。
柏拉图关于艺术的理论,即艺术是对模仿品的模仿,与他提出的理念论密不可分。实际上,柏拉图的“理念”正是一个事物在本体论的领域中保持严格自我同一性的事物之自身,它满足巴门尼德对这一领域中的存在的全部要求,即它是绝对的、不动的、永恒的、唯一的。正是由于“理念”在柏拉图那里具有这样的内涵,从而对于柏拉图来说,“理念”意味着真正的存在,而具体的经验现象反倒是不真实的,认识的全部目标就是抛开经验现象,而达到对“理念”所标志的事物的真正存在的认识。所以他担心人们艺术作品只激发人们的情感,因而无法推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理解。
柏拉图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诗歌,但他是通过绘画这一更直观的艺术形式来叙述的,即用绘画比喻诗歌。根据柏拉图的知识论,最可靠的知识是理念,能够制造理念者绝非一般手艺人,这里他引入了万能的造物者。万能的造物者制造理念,比如制造了桌子的理念。使用者通过某种方式(在善引导下的生活实践)认识到了桌子的理念。然后告诉工匠,工匠按照要求制造出了真实的桌子。画家模仿桌子的影像画出了桌子。如果说真实桌子是对桌子理念的模仿的话,那么画家所画就是对模仿的模仿,因此是最不真实,最低级的。 这里柏拉图区分了三种技术,使用者的技术,制造者的技术和模仿者的技术。“一切器具、生物和行为的至善、美与正确不都只与使用——作为人与自然创造一切的目的——有关吗?” 柏拉图用一系列反问来说明荷马是不可能有治理城邦的技艺,有发明机械的技艺,有做教师的技艺,否则我们无法想像荷马会颠沛流离,以卖唱为生。 因此“模仿者关于自己模仿得优还是劣,就既无知识也无正确意见了。” 他所模仿的东西只是对一无所知的群众来说还是显得是美的。
理性是以理动人,而诗歌(艺术)是以情动人的,都有很强的说服力。柏拉图认为削弱人的理性能力,加强人的感性能力是很危险的,这是对心灵的败坏。而亚里士多德《诗学》对柏拉图的理论有所反驳,认为艺术品不单有娱乐的功能,还有净化的功能,即净化怜悯和恐惧,以达到有益道德的功能。悲剧把难以驾驭的情绪通过发泄的方式排泄出来,直到人回到一种更加安宁和平静的状态中。这一点正是我想反驳的。艺术不仅仅能使人情绪化,更能使人去反省与思考。但是,我仍然无法弄清,艺术中的感性是否真正推动了我们理性的发展呢?
豆瓣上看到:“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模仿的模仿,但是他忽略了一点:不是所有艺术作品都是模仿实物的。 很多现代的抽象派的艺术都不是在描绘实体而更多的是一种理念。那么这样看的话,艺术是否比我们的“经验”更加接近idea呢?”我觉得说得有理。
留个坑,柏拉图批判感觉主义,那么我们又如何看到所谓的“事物的本质”呢?